興岩社福綜合大樓
文山區旗艦型社福設施 興岩社福綜合大樓正式開幕 蔣萬安:在地關懷、深耕社區,打造友善共融的宜居城市
位於文山區興隆路二段的「臺北市興岩社福綜合大樓」今(18)天開幕啟用,耗資17億餘元、歷時3年完成,活化原軍備局土地,打造本市旗艦型社福大樓。6層樓高的建築包含21項社會福利及公共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全齡全方位的多元福利服務,包括托嬰、親子館、幼兒園、老人日照、老人服務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日間照顧機構、共居家園、婦女支持培力、銀髮就業服務、復健中心、庇護工場等,亦有與在地居民息息相關的區民活動中心與里辦公室,在地化與近便性的綜合服務,實踐打造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
為打破傳統身心障礙機構像醫院般的生活環境,設立全國第一個引進AI(人工智慧)的全日型身心障礙機構,如服務對象離開床或待在廁所內太久,中央控制台即可發現異常狀況,以利教保員前往查看,浴室洗手台高度亦可依照服務對象身高差異自動調整高度,以增加使用之安全性,藉由導入AI方式,希望減輕照顧負擔及減少受傷機會,服務對象也能獲得更完善照護品質。
另為活化銀髮人才再運用,落實「健康勞動 勞動健康」理念,對55歲以上或退休後想再就業者設置「文山銀髮人才服務據點」,提供求職求才服務,包括開發友善工作機會,及提供銀髮求職者職涯發展諮詢,協助再創職場第二春,鼓勵銀髮者踴躍參與,也歡迎企業朋友提供適合職缺!婦女支持培力中心則期待在社區裡成為家庭重要的支持角色,藉由陪伴與關懷,讓婦女們持續看見自己的能力與美麗。當你感到疲累,歡迎來中心坐坐、沉澱自己。中心裡設有交誼廳以及開放式廚房,並提供多樣的會談及活動空間,讓民眾可申請運用。
身為三寶爸的市長蔣萬安也親身體驗親子館活動,文山親子館提供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遊憩空間,以「動手玩創意」為發想,從親子活動到情境主題皆用心規劃設計,提供貼近生活經驗、寓教於樂的互動遊玩空間。
配合興岩社福大樓各項社福設施,由喜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規劃大樓公共藝術,以「愛之旅」為題,從生命旅程的概念出發,從幼兒到老年人生階段,愛是其中賴以生存的基礎,透過陳芍伊、黃裕智、呂兆宏、潘娉玉、張麗真、夏愛華6位藝術家,以陶瓷、編織、拼布、生漆,量身打造12件常設作品,歡迎民眾至社福大樓使用各項設施,同時欣賞多元溫馨的公共藝術作品,希望來訪民眾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面,找到可以療癒自己的一個地方。
社會局長姚淑文表示,這座社會福利大樓的開幕不僅是建築物的揭幕,更是對社區的一份關愛和承諾,我們將致力於提供更優質、更全面的社會福利服務,以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與市民一起攜手打造更宜居的城市。
111-01-26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代辦社會局之「萬隆東營區社會福利設施用地新建工程」於109年10月20日開工後,在施工人員積極努力下,工程推進順利,已完成了基礎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及區民活動中心的屋頂鋼構吊裝作業,為祝禱後續工程圓滿順利,北市府於110年1月25日良辰吉時於基地內舉辦工程上梁祈福典禮,典禮由工務局副局長黃立遠主持,帶領相關人員共同祈求工程圓滿進行,工作人員及機械一切平安順利。
工務局副局長黃立遠致詞時表示目前基地預計興建為地上6層、地下2層的綜合型社福園區,結合社、民、衛、勞、教等多元資源,近1公頃土地面積,設置共20項社福及公共服務設施,預計發展為臺北市兼具社區融合之綜合型社會福利園區。園區內部包含嬰幼兒、老人、婦女、身心障礙者及地區型福利服務等多元空間,整合多項服務。
新工處工務科科長蕭志龍說明,萬隆東營區原本一直作為國防部軍法局使用,因軍方近年已無使用需求,市府自106年起辦理先期規劃,積極整合基地及周邊都市計畫範圍內之私有地,並召開多次地區說明會及公聽會,讓基地打破封閉的圍牆而走向開放。整個新建工程總工程費約13億餘元。建築物南北側各有4-6M寬的退縮空間,四周以複層植栽呈現,並種植常綠喬木及灌木為主,地面鋪設透水鋪面,改善土壤生態環境、調節環境氣候、降低地表逕流。地下室設置雨水回收池,以貯集雨水再利用來澆灌1樓之植栽區,另外在屋頂增加隔熱材料、室內照明採LED或節能燈管、水龍頭及廁所設施採省水標章、……等多項設施,期能達到綠化、保水、節能等環境友善的目標,並已於設計階段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
新工處工務科西區工務所主任羅馨宜補充說明,本工程目前已施作完成基礎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及區民活動中心的屋頂鋼構吊裝工程,進度已達41.80%,略有超前,農曆過年後將接續施作外牆工程、室內裝修工程及機電工程,預計於112年5月完工。日後在整合社、民、衛、勞、教等五政資源下,提供如老人服務中心、長期照顧機構、托嬰中心、親子館、幼兒園、失能身障日間照顧中心、身障共居服務、社區復健中心、庇護工坊等多元在地社福設施,讓這個基地從封閉走向開放,透過兼顧社區融合所需的地區型服務與設施及融入當地社區的生活支持設施,形塑為鄰里新核心,完善區域社福需求,可望成為臺北未來推動地區型社會福利園區的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